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焦景文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聚焦养老机构安全管理难点痛点,积极探索实践,创新推行养老安全“结伴互助”逃生模式,为提升养老机构安全管理水平、保障老年人生命安全提供了“红山经验”。
立足现实困境,找准安全管理突破口
红山区民政局针对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普遍年龄偏大,身体机能衰退,部分老人存在行动不便、视听障碍等现象,自2023年起联合区应急管理局、消防救援大队等部门,组成专项调研小组,对辖区内12家养老机构开展全面摸排,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查阅台账等方式,深入了解养老机构安全设施配备、应急演练开展、人员安全意识等方面现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为探索养老机构安全管理新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积极实践探索,构建安全管理新模式
组织应急演练,拧紧安全防护“总开关”。红山区民政局坚持以消防应急演练为重要抓手,在富邦老年服务中心、康馨老年服务中心、馨康养护院等养老机构开展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应急演练活动。2023年以来,累计组织演练51场次,参与人员覆盖养老机构管理人员、护工人员及院内老人,共计5000余人次。在实训演练中,消防救援大队通过案例分析和现场教学,提升养老机构人员的防火意识,指导院内人员掌握消防设施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完善应急预案和模拟火灾场景演练,提升人员响应速度、缩短疏散时间。以馨康养护院组织的消防应急演练为例,院区老人仅用17分钟即安全疏散到指定区域,较首次演练时间缩短30%,参与演练人员对火灾预防知识知晓率从最初的35%提升至76%,突发火灾应急处置能力和老人自我保护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创新互助模式,织密互助逃生“防护网”。一是开展一线调研,多次组织模拟应急演练。红山区民政局组织专业团队,针对老年人因行动不便导致逃生困难的难题,深入各养老机构与入住老人、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收集大量一手资料,先后组织开展7次模拟演练,并对演练方案进行8次调整,探索出养老安全“结伴互助”逃生模式。二是充分发挥行动能力较强的自理老人作用。在馨康养护院一次消防演练中,模拟3楼突发“火灾”,部分人员被困。在此模式作用下,行动能力较强的自理老人迅速响应,与行动能力较弱的部分失能老人和失能老人相互配合,仅用时11分钟就全部安全撤离现场,较之前采用的逃生模式时间缩短了50%。三是不断优化完善,确保“结伴互助”逃生模式长效运行。在老人安置方面,要求养老机构将失能、部分失能老人安置在低楼层,目前辖区70%的养老机构已完成调整;科学合理布置老人房间布局,在失能、部分失能老人房间隔壁安排入住配比自理老人,实现互助对象精准对接。
全面推广应用,筑牢长效安全“防火墙”。红山区以第二届养老机构消防应急演练暨“结伴互助”逃生模式观摩会为契机,组织辖区12家养老机构负责人、管理人员现场观摩学习。让辖区养老机构直观了解该模式的操作流程及优势。同时,各养老机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应急预案,将“结伴互助”逃生模式纳入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并定期组织演练。截至目前,全区所有养老机构均已将该模式纳入应急预案,确保“结伴互助”逃生模式在全区养老机构落地生根。
注重实际成效,推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逃生效率,降低伤亡风险。“结伴互助”逃生模式实施以来,红山区养老机构老年人在模拟火灾等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效率显著提高。在采用该模式后的多次演练中,失能、部分失能老人平均逃生时间在15分钟以内,较之前缩短25%,为老人生命安全赢得宝贵时间。
增强互助意识,营造和谐氛围。该模式不仅保障了老人的生命安全,还在养老机构营造了良好的互助氛围,增强了入住老人的互助意识,提升了院内老人的凝聚力。据养老机构反馈,老人之间矛盾纠纷减少50%,有效提升了养老机构的安全管理和人文关怀水平,促进了养老机构的和谐稳定发展。
下一步,红山区将持续优化养老机构“结伴互助”逃生模式细节,积极引入科技手段,提升安全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加强养老机构安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培训、专业指导等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为老年人创造更加安全、舒适的养老环境,推动养老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