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养老产业研究院
Resarch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Pension Industry
网站首页组织机构新闻中心党建学习康养资讯乡村振兴产教融合产业孵化文化艺术
     
 
他们沉浸在专业养老服务营造的幸福里

王心兰(化名)在运动康复师的陪同下做恢复性运动。

冯家盛参加文娱活动师组织的合唱活动。

护理师为王新华(化名)介绍餐品。

李勇将“分享官”报酬捐赠给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后,管家送来了捐赠证书。

苏鹏(化名)向家庭医生咨询健康问题。  本版供图/泰康之家

本报记者   张   婷   黄   瑶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养老服务需求正从基础照护向专业化、多元化升级。在此背景下,养老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精细化服务趋势显著。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加入这一行列,在满足老年人多元需求的同时,也找到了职业发展的新赛道。

近日,记者连线泰康之家·燕园和泰康之家·申园的5位老年人,记录下他们与管家、护理师、文娱活动师、运动康复师、家庭医生之间的温情故事。我们从中看到,一群“夕阳守护者”正用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让老人过上有尊严、有温度、有活力的晚年生活。

“我终于摘掉‘摔跤大王’的帽子啦”

“人家都说‘三高’,我是‘五高’——血糖、血压、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也高。”说起自己的健康状况,86岁的王心兰(化名)有些无奈,但最让她担心的,是脊柱侧弯导致的频繁摔倒。“入住申园前,我至少摔过10次,有时候明明走得好好的,突然就摔倒了。”

由于多次摔倒,王心兰的两侧手腕和胸椎都曾骨折,至今手腕里还固定着钢板。“既然给了我重新站起来的机会,我就得好好珍惜,好好活着。”2018年,她选择入住泰康之家·申园,决心通过科学运动改善健康状况。

80岁学游泳,84岁开始系统训练。如今,王心兰的下肢力量明显增强,脊柱侧弯得到改善,体重增加了5.5公斤,其中肌肉增长3公斤。更让她开心的是,入住申园后,她再也没摔过跤。

“这多亏了小胡老师!”王心兰口中的“小胡”是申园运动康复部主管胡恒,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提起他,老人语气里满是赞赏:“小胡特别专业,也特别细心。”

第一次见面时,胡恒就用他的细致和耐心让王心兰安下心来。他先用高科技仪器对老人进行身体评估,再结合人体生理解剖学和生物动力学知识,详细分析她的身高、体重、脂肪、肌肉等数据。“阿姨,您的下肢力量较弱,加上脊柱侧弯,容易失去平衡。同时骨质疏松,摔倒后更容易骨折。”胡恒耐心解释,并据此制订了个性化的运动康复方案。

第一阶段主要通过器械和主被动拉伸调整体态,改善脊柱侧弯,增强稳定性;第二阶段则针对糖尿病导致的肌无力,进行抗阻力训练。“您别急,慢慢来。”“推,回,调整呼吸。”“做得很好,休息一下再来一组。”“肌肉力量进步很明显,您做得太棒了!”每次训练,胡恒都会在一旁细心指导,一句句鼓励让王心兰信心倍增:“我能感觉到身体在一点点变好,走路更有劲了。”

在胡恒的建议下,王心兰还参加了申园运动康复团队与华东医院老年营养科合作的“肌少症项目”,科学运动结合专业营养干预,为健康上了“双保险”。此外,团队还开设了预防跌倒、慢病管理、健康养生等课程,帮助老人科学养老。

“我终于摘掉‘摔跤大王’的帽子啦,上次体能测试还拿了81分!”王心兰笑着对记者说,“运动不是短期的事,我会一直坚持下去,让晚年生活更健康、更精彩。”

“洗澡从奢求变成了享受”

舒舒服服洗个澡,对很多人来说,是件非常平常的小事,但对今年94岁高龄的王新华(化名)来说,却有些困难。

“想要自己洗澡,困难重重,最简单的调节水温有时都做不好,最怕的是在洗澡时摔倒。”尽管年事已高,但王新华依然很要强,日常生活中,自己能做到的事不愿给旁人增添负担,唯有洗澡这件事,他不得不向岁月低头,“虽然老了,但我也想干干净净的,幸好有护理师帮助我。”

2021年,王新华入住泰康之家·燕园照护区,护理师提供24小时服务。从此,洗澡对老人来说,“从奢求变成了享受”。

“给老年人洗澡可不简单,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在王新华的介绍下,记者对洗澡这件“小事”有了全新的认识。

第一步,要评估老人身体状况,测量血压、血氧和体温等指标,查看老人身上是否有伤口需要预先处理。

第二步,要调节温度,先关闭门窗,避免温差较大导致老人感冒,再将水温调到38—40℃恒温状态,确保老人不会烫伤。

第三步,要准备物品,包括老人沐浴时的毛巾、浴凳、沐浴露、身体乳,沐浴后要更换的衣物、吹风机,等等。

洗澡是整个助浴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爷爷,您感觉水温怎么样?”“这个水流大小可以吗?”“不觉得难受吧?”“搓澡力度合适吗?”这是护理师在为老年人提供助浴服务时的“习惯话术”。让老人稳稳坐在助浴凳上,预防在洗澡过程中摔倒,确保老人安全。用浴巾遮盖老人的隐私部位,既避免了老人的“不好意思”,又有效保护了老人的隐私。

在王新华看来,护理师的每个动作、每句话都充满了耐心、细心、爱心,“对我们老人很尊重和关爱。”他感慨地对记者说,以前自己洗澡时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出现什么意外。现在有了护理师的帮助,终于可以放心地享受洗澡的过程了。

除了帮老人洗澡,护理师还竭尽所能地帮助老人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衣食住行各类难题。

王新华患有高血压和高血脂,每天需定时服用三次药物,护理师准时将药品送到老人床边,并递上一杯温水,协助老人服药,确保不会发生呛咳。深夜老人入睡后,护理师每隔一小时便会查一次房,收到求助信息会第一时间赶到老人房间确认情况;定期为老人更换床单被套,随时观察老人衣物是否需要换洗,并根据天气变化为老人增减衣物……

“对生活的每个细节护理师考虑得都很周到,他们对我很照顾,是他们让我在这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王新华说。

“活出优雅充盈的人生”

春日的暖阳洒满客厅,79岁的冯家盛正对照手机里的课程表,在笔记本上认真勾画,规划未来一周的“档期”。“社区文娱活动师为我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每次挑选都要花上一个小时呢。”老人脸上洋溢着期待与幸福的笑容。

退休前担任英语老师的冯家盛一直钟爱人文艺术。然而命运多舛,她曾三次罹患癌症,经历7次手术和多次放疗、化疗。高强度治疗导致她听力严重受损,交流困难,一度情绪低落。

2023年10月入住泰康之家·燕园后,在文娱活动师的引导下,冯家盛开始践行“主动健康、终身学习”的积极老龄观。“人文讲堂、科技讲座、读书沙龙、星期音乐会……这些都是我的必选课程。”说起自己的课表,老人滔滔不绝。

据了解,燕园本学期开设44门课程,授课者除102位居民讲师外,还不乏名家大咖。这些精品课程都凝聚着文娱活动师的心血。

“上午八段锦、合唱、观影会,下午功能训练,还有不定期讲座沙龙……”冯家盛细数着每日安排,“平均每天4门课,一周活动超过10项,生活充实得很!”

“这些活动让我大开眼界,精神头也更足了。”老人兴奋地分享,作为居民代表,她成功主持了2024年燕园重阳节庆典。从台词准备、发声训练到服装搭配,文娱活动师王一川、许宁全程指导,帮助她克服紧张,掌握主持技巧。“这次经历让我明白,老年人照样可以有所学、有所为。”

文娱活动师的工作细致而繁重,从方案设计到会场布置,每个环节都需要反复打磨。“了解他们的辛苦后,我就想尽己所能帮点忙。”如今,冯家盛已成为燕园志愿者,协助开展各类活动。

在护理区,文娱活动师组织的“小红花合唱团”正通过音乐疗愈帮助认知障碍老人。“看着团员们认真唱歌、画画、走秀,病情得到改善,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冯家盛深有感触地说,“保持积极心态是晚年幸福的秘诀,文娱活动师在这方面功不可没。”

“无论疾病带来多少磨难,我都要珍惜每一天,在活动中感受美好,活出优雅、充盈的人生。”冯家盛的话语中充满力量。

“我们像风筝,管家就是放风筝的人”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黑龙江抚远的黑瞎子岛上;傍晚,最后一抹晚霞映红新疆乌恰的帕米尔高原;深夜,绚丽的极光在漠河北极村上空舞动;午后,繁忙的货轮在广东徐闻港穿梭往来……这些祖国四方的美景,都深深印刻在李勇夫妇的旅行记忆里。

2003年退休后,这对热爱生活的夫妻就开启了“说走就走”的旅程。二十年间,他们的自驾里程突破100万公里,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饱览壮丽河山的同时,细心的李勇也在为未来的养老生活做着“实地考察”。

2023年,经过多方比较,李勇和老伴最终选择了泰康之家·燕园作为安度晚年的新家。“这里不仅有丰富的文娱活动,更有一套完善的医养体系,让我们住得特别安心。”最让李勇感动的是楼栋管家郑旭的细致服务,“这些年轻人虽然年纪小,但考虑问题比我们老年人还周到。”

入住燕园并没有让这对“旅行达人”停下脚步。在郑旭的精心安排下,他们的“打卡式旅游”升级成了“沉浸式旅居”,开启了真正的“候鸟生活”。

“泰康之家全国连锁的医养社区网络,为我们的旅居生活提供了健康保障。”李勇介绍说,这个独特的养老方式源于郑旭的一个建议。两年来,老两口已经体验了泰康之家12个园区的旅居生活,每次出行都有管家团队的全程守护。

从行程规划到目的地对接,从衣物准备到药品检查,从出门送别到回家迎接,郑旭把每一个细节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刚开始小郑建微信群时,我还不太理解。”李勇回忆道。郑旭耐心解释:“叔叔,这样目的地管家可以随时更新您和阿姨的情况,我们也能及时了解,做您最可靠的后盾。”如今,李勇手机里存着12个旅居群,每一条问候都温暖着老人的心。

李勇用放风筝来比喻这种关系:“我们老两口就像风筝,管家就是放风筝的人。不管飞到哪里,都知道有人牵着线,这种感觉特别踏实。”

除了旅居生活,李勇还在园区找到了新的人生价值。当郑旭推荐他担任社区“分享官”时,得知有报酬的李勇一度婉拒。“我就想发挥余热,要报酬就没意思了。”郑旭的提议让他豁然开朗:“叔叔,您可以把报酬捐给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帮助山区孩子们,这样不是更有意义吗?”

从去年7月“上岗”到年底,李勇将全部报酬都捐给了基金会。“那种快乐,是用钱买不到的。”老人笑着说。

在燕园的每一天,李勇都能感受到管家服务的温度:定期检查冰箱食品新鲜度,科普安全生活知识,维护房间设施,协调多学科团队……“管家就像一根纽带,把园区所有服务都串联起来。在我们心里,他们就是当之无愧的全能冠军!”

“被专业守护的感觉真好”

“人老了,身体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虽然早已接受与慢病和平共处,但每周去一次医院,还是让73岁的苏鹏(化名)和老伴身心俱疲,“我们没有医学知识,家里没有学医的亲戚,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去哪个医院、挂哪个科室,这让我非常焦虑。”

最让苏鹏手足无措的,是那些突如其来的健康危机。记得有天晚上七点,老伴血压突然升高,测量结果高压达180毫米汞柱。老伴已经吃过降压药,不敢轻易再吃,不知道怎么办的苏鹏只能急忙叫车,将老伴送往医院急诊。

“挂完号,等急诊医生测量的时候,血压已经有所下降,没有特别的处理办法,我们只能打车回家。”苏鹏无奈地对记者说:“如果半夜血压又升高怎么办?如果不去医院,又担心出事,实在是太煎熬了。”

转机发生在2023年。苏鹏和老伴入住泰康之家·申园后,这种焦虑终于得到改变。家庭医生就在楼下,24小时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同时,申园为每位入住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家庭医生定期上门走访更新数据,让健康守护真正实现“零距离”。

半个月前,老伴浑身发痒,不想为他人增添麻烦的苏鹏带着老伴去了医院,最终老伴被确诊急性荨麻疹。“医生开了口服药和药膏后,我们回到了申园,没想到第二天早上,老伴又发烧了。”正着急的时候,苏鹏突然想起了家庭医生。

一个电话,家庭医生不到5分钟就带着药箱敲响了苏鹏的家门。测体温、看处方,医生耐心询问老人的感受:“荨麻疹容易复发,建议您去园区康复医院住院,采取激素治疗。”在征得老人同意后,家庭医生帮忙联系好了床位,当天即可住院。一周左右的时间,老人的荨麻疹得到了有效控制。

“在我最慌乱的时候,家庭医生能提供专业的建议,只要有他们在,我就会特别安心。”对苏鹏来说,有一名家庭医生随时随地在身边,比三甲医院的专家更让人踏实。

遇到身体的病痛,家庭医生能及时采取专业手段干预,提供专业建议;老人焦虑的时候,也有家庭医生耐心倾听、认真解答。

以往每次遇到老伴生病,苏鹏就跟着着急。现在家庭医生上门,除了询问老人身体情况外,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开解苏鹏:“叔叔,您别着急,我们就在楼下,有问题随时能联系到。放松的心态才是最有效的药。”

“他们比我们自己还要了解我们的健康状况,这种被专业守护的感觉真好!”对苏鹏来说,家庭医生就是他们幸福晚年生活最坚强的后盾。

来源:中国社会报      时间:2025/4/30 13:08:04
 
     
 
泰山慈善基金会
人民网
社工中国网
中华慈善总会
全国老龄办
中国民政部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建筑科学研究院
       

京ICP备17001243号-1